一支背负着整个国家未来的队伍,在暗夜中悄然启程。
1934年10月10日的夜晚,江西瑞金弥漫着紧张而隐秘的气氛。八万多人的庞大队伍正在黑暗中集结,背负着整个苏维埃共和国的家当——兵工厂机器、印钞机、X光机,甚至还有文化课本。
他们如同一条沉默的巨龙,蜿蜒在赣南的丘陵间。在这支队伍中,五个主力军团如同巨龙的脊梁,承载着中国革命的最后希望。
这支后来被称为“中央红军”的队伍,在长征初期拥有五个威名赫赫的军团: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 每个军团都有自己独特的来历和使命,每个军团都在即将到来的万里征途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知道前路有多艰险,更不知道这支八万多人的队伍,一年后到达陕北时,仅剩七千余人。
01 钢铁脊梁,五大军团的诞生
1930年夏,中国革命力量在南方蓬勃生长。在湖南浏阳,两支红军队伍胜利会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与黄公略领导的红六军合二为一,组建了红一军团。这支由林彪、聂荣臻领导的部队,成为了中央红军最锋利的矛头。
与此同时,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与何长工、邓乾元领导的红八军汇合,组成了红三军团。这支以彭德怀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委的部队,以其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成为中央红军的铁拳。
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红五军团。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等人领导下发动宁都起义,毅然投奔红军。这支“昨日敌军”迅速转变为革命劲旅,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委。当长征号角吹响时,董振堂已接任军团长,李卓然任政委。
1934年秋,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9月21日决定紧急组建红八军团。这支由周昆任军团长、黄甦任政委的新军,由原二十一师和二十三师整编而成,承担起掩护主力的重任。
而被称为“战略骑兵”的红九军团则在1933年10月28日组建完成。在“神行太保”罗炳辉的率领下,这支部队以机动灵活著称,成为长征中执行特殊任务的奇兵。
根据红军总参谋部1934年的统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实际兵力在7.5万至8.1万之间。其中红一军团约1.6-1.8万人,红三军团约1.5万人,红五军团1.1-1.2万人,红八军团约1万人,红九军团1.1-1.2万人。
战士们每人携带1-2枚手榴弹,每支枪配有70-100发子弹,每挺机枪配有300-400发子弹。 这些数字背后,是八万多名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
02 暗夜启程,巨龙的编队
1934年10月10日夜,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三天后,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将整个队伍编为两个野战纵队:
第一野战纵队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代号“红安”,叶剑英任司令员。第二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和军委后勤部、卫生部、工青妇机关组成,代号“红章”,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为了保密,各部队都启用了代号:军委为“红星”,红一军团为“南昌”,红三军团为“福州”,红五军团为“长安”,红八军团为“济南”,红九军团为“汉口”。 这些看似普通的城市名称,实则暗流涌动。
10月16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四天后全部进入突围集结地域。21日,红军从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当时部队的部署宛如一条巨龙:红一军团为左路前卫,红九军团随一军团左侧跟进;红三军团为右路前卫,红八军团随三军团后跟进;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殿后,形成“甬道式”序列向西推进。
这种编队看似有序,实则隐患重重——庞大的机关队伍被保护在中间,主力部队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前进,为后来的湘江惨败埋下伏笔。
03 血染湘江,悲壮的洗礼
长征初期最惨烈的战役发生在湘江。1934年11月底,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遭遇毁灭性打击。
红八军团这支新组建的部队首当其冲。出发时的万余人马,在湘江战役后仅存不足两千人。 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面对国民党军的飞机大炮,他们高喊着“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冲向敌阵。
红五军团作为全军后卫,承担着最艰巨的阻击任务。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后,毅然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这种悲壮,正是湘江战役的真实写照。
湘江战役后的整编是残酷而现实的。1934年12月13日,中革军委下令撤销红八军团建制,残余人员编入红五军团。 八军团军团长周昆被调回军委,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则成为五军团新任政治部主任。
短短一个多月,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鲜血染红的湘江水,成为红军将士们心中永远的痛。
04 遵义转折,浴火重生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在这里召开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在纠正军事路线错误的同时,红军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整编。
遵义会议后,红军取消师级建制,实行“扁平化管理”。 红一军团撤销了军一级编制,下辖两个师六个团;红三军团撤销了军和师,下辖四个团;红五军团撤销军和师,下辖三个团。
此时的红三军团取消师的建制后,直辖四个团,兵力约1.2万人。 红五军团则缩编为三个团,仅剩6000余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红军将士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中央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各军团改称军:红一军团改为红一军,红三军团改为红三军,红五军团改为红五军,红九军团改为红三十二军。
8月,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右路军包括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红三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红三十军;左路军包括红一方面军的红五军、红三十二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红九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三军。
当9月10日张国焘公开反对北上方针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果断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单独北上。在甘肃迭部县俄界,中央决定将这两支部队与中央机关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
05 殊途同归,各军团的最终命运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11月3日,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红三军团的番号至此走入历史。
红五军则随左路军行动,归红四方面军指挥。1936年1月,红五军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合编,仍称第五军。 在随后的西征中,这支曾经的宁都起义部队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没。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壮烈牺牲,参謀長李屏仁傷重殉職。
红九军团改编的红三十二军,在1936年7月与红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这支“战略骑兵”最终成为八路军一二〇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红一军团这支中央红军的核心力量,在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成为开赴抗日前线的首批部队。
长征结束时,曾经的五支雄师仅剩一支红一军团抵达陕北。1935年11月3日,当彭德怀站在甘泉下寺湾的高地上,望着重新整编的红一方面军时,他眼前只有林彪的红一军团和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
那些消失的番号背后,是无数年轻生命的付出。红八军团在湘江血战后被撤销建制;红五军团西征河西走廊全军覆没;红三军团在抵达陕北后番号撤销。八万六千人的队伍,抵达陕北时仅剩七千。
然而正是这些消失的军团,用生命为中国革命铺就了一条通向新生的道路。今天当我们回望长征,不仅看到历史的悲壮,更看到一种精神:纵使前路艰险,只要信念不灭,必能走出绝境。
这支背负着破碎山河的队伍,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闲人杂谈
#长征#
和兴网-股票配资排排-首选配资炒股网-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