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道工序淬炼的竹骨,撑起千年技艺;三代同堂的研学体验,延续非遗薪火。
青弋江畔的霁云轩工坊内,梅争奥与团队成员屏息凝神。当高达3米、展开直径4米的巨型竹骨油布伞缓缓张开时,伞面投下的阴影覆盖了整个工作区。这把耗费数周时间打造的“中国最大油布伞”,伞下面积超过12平方米,却依然保持着“其张如盖,其收如竹”的优雅姿态。
“每一根竹骨都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的精心淬炼,”梅争奥轻抚伞骨介绍道,“从劈竹制伞骨到伞布缝合,需几十多种技法配合”。在他身后,几位家长正带着孩子体验竹条打磨,工坊里回荡着竹骨架摩擦的沙沙声与孩童的惊叹声——这是霁云轩独创的“家庭工坊+研学”模式日常一幕。
01 千年技艺的现代复兴
在烟雨朦胧的青弋江畔,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的霁云轩工坊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每天都在上演。梅争奥带领的非遗团队,经过多年钻研,成功复原了失传两千余年的秦代皇室华盖伞工艺。
展开剩余80%这项被称作“竹骨天工”的古老技艺,凝结着古人超凡智慧。工匠们深谙“良材天赐”之道,坚持选用皖南山区五年以上的优质毛竹。这些经霜沐雨的天然材料,在匠人手中经历千锤百炼。
竹骨伞的制作在芜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两代。作为传统雨具,它曾是百姓生活的必备品,但随着现代工业制伞业的兴起,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
梅争奥团队的成功复原,不仅让千年古镇的文化基因得以活化传承,更以“竹骨为魂”的东方智慧,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创新范式。
2025年初,当霁云轩打造的中国最大油布伞及双顶油布伞惊艳亮相时,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伟大。
02 家庭工坊与研学的创新融合
面对非遗传承的普遍困境,霁云轩工坊探索出一条新路——“家庭工坊+研学”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将传统家庭作坊的生产功能与现代研学体验的教育功能完美结合,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霁云轩工坊的“青匠体验区”,常常可见三代同堂共同参与的场景:孩子们学习基础竹骨架装订,父母参与伞骨制作,祖辈则分享传统工艺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技艺在家庭纽带中自然传递。
“给外婆做‘宇宙级’生日礼物!”在最近的一次研学活动中,一对姐弟兴奋地将彩色釉料调成星空效果,装饰他们的竹艺作品。这种充满童趣的创作,正是家庭工坊培育新生代的生动写照。
工坊的研学课程设计独具匠心。从基础竹骨架打磨装订到复杂伞面缝合,课程难度循序渐进。参与者不仅能了解几十余种传统技法,还能亲手体验“磨、削、锭、穿、绕”等核心工艺。
芜湖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全力推动非遗研学高质量发展,弋江镇霁云轩工坊已成为我市研学地图上的重要站点。”
03 非遗研学的芜湖模式
芜湖市对非遗研学的大力支持,为霁云轩这样的工坊提供了坚实后盾。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多措并举,构建起非遗研学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在课程开发方面,芜湖坚持“一市一品”策略,聚焦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鼓励霁云轩工坊发展传承竹骨伞传统手工艺技艺。
在弋江古镇,霁云轩工坊已成为非遗研学的典范。工坊内设置的产品展示和“青匠工坊”体验区,为家庭提供专属工具包,让亲子创作成为可能。一位带孩子参加活动的父亲感慨:“原本只是陪孩子来体验,没想到自己比孩子玩得还投入,仿佛回到了童年。
04 工艺创新与匠心坚守
霁云轩工坊的竹骨伞制作,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在严格遵循古法的同时,梅争奥团队勇于创新,赋予这项千年技艺新的生命力。
工坊最引以为傲的突破是伞骨架构的“太极阴阳排列法”。这项创新让二十余根竹骨既保持传统形制,又能实现现代力学支撑。浸润着皖南山水灵气的竹骨,经过古法桐油浸渍、生漆固色,最终形成刚柔并济的伞体结构。
制作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在于确保伞骨稳固与伞面平整。工匠们凭借多年经验,将每根伞骨加工得分毫不差,严丝合缝地嵌入芦盘。上油工序更是关键——天然桐油需慢熬数小时直至能拉出白丝,再均匀刷在伞面上。如此处理的伞面不仅防霉防水,更显古朴典雅。
“制作一把高质量的竹骨伞,至少需要5年的学习和实践。”一位资深手工艺人透露。正是这份对极致的追求,使霁云轩的竹骨油布伞在非遗产品大赛亮相时,让世界看到了一部用竹韵写就的中华工匠史诗。
05 市场认可与未来展望
随着“家庭工坊+研学”模式的推进,霁云轩竹骨伞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更获得了显著的市场认可。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工艺品,正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
在收藏市场,高端定制款霁云轩芜湖竹骨伞价格可达数千元。
在国际舞台,芜湖竹骨伞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法国巴黎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上,芜湖竹骨伞赢得广泛赞誉。2023年,芜湖竹骨伞出口量同比增长30%,远销欧美、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它们还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嘉宾7。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芜湖竹骨伞的制作周期长达3至15天,复杂的工艺要求使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目前,芜湖仅有少数传统手工艺人仍在坚持这门技艺。
面对未来,梅争奥团队计划进一步深化“家庭工坊+研学”模式,让更多年轻人在亲身体验中爱上非遗。芜湖市也将继续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工艺展览等措施,保护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
夕阳的余晖透过竹骨伞的伞面,在霁云轩工坊的地面投下温暖的光斑。几位小学生围坐在梅争奥身旁,稚嫩的手指尝试着“左二右三”的锭伞面口诀。工坊角落里,那把高达3米多的巨型油布伞静静矗立,如一座连接古今的丰碑。
“每道工序都暗合天时地利,处处彰显‘天工开物’的造物理念,”梅争奥望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轻声说道。竹骨伞在灵巧的双手中渐渐交织,这些新生代学徒的作品或许稚嫩,但非遗传承的种子已在家庭工坊的温暖土壤中萌芽。
发布于:吉林省和兴网-股票配资排排-首选配资炒股网-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