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三国史的爱好者都喜欢吐槽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就是虽然《三国演义》的名字叫《三国演义》,但相对来说,吴国更像一个陪衬。因为《三国演义》很大部分篇幅,都是描述曹魏和蜀汉的斗争,吴国的很多历史都被省略。
其实这个情况多年前我也感到过:那就是如果不读《三国志》,单看《三国演义》,会对吴国的历史感到相对空白。
也许正因为这样,曹魏和吴国之间的石亭之战,才被后世忽略。
这一战,让三国进入了三帝并存阶段。
1、三帝并存
“三国”的开端,一般来说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是把曹操控制汉廷,挟持汉献帝视为三国历史的开端。比如中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都说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人。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根据曹操控制东汉的献帝朝廷开始计算的。
第二种,从曹丕称帝开始计算。曹丕称帝,意味着东汉统治彻底结束——汉献帝作为名义上的天子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展开剩余72%当然,也因为第二种说法,所以很多历史普及性文章不断强调,曹操有时候不算是三国时候的人。因为曹操去世的时候,东汉还存在。曹操的身份也是东汉的大臣,而非皇帝。曹操不能算三百人,约等于司马懿不能算晋朝人,李虎不能算唐朝人一样。
但其实,三国的“三帝并存”时代,要更晚——所谓三帝并存,指的是三国的三个统治者,都以皇帝的身份自居——孙权称帝,其实是曹睿、刘禅在位期间的事情了。曹睿是曹氏集团第三代当家人,曹魏第二代皇帝,而刘禅也是蜀汉第二代皇帝。
而三帝并存,很大程度上和石亭之战有关。
2、石亭之战
在古代华夏,想当皇帝,除了实力之外,还需要法统。
因为,很多事情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法统,就是名正言顺的体现。
比如曹丕当皇帝,名义上就是汉献帝“禅让”给自己。
当然曹丕称帝刘备表示不服。所以刘备在曹丕称帝第二年,以自己是汉朝宗室,有理由称帝复辟汉朝的名义,在成都称帝,宣布建立“第三汉朝”,并且宣布曹丕的皇位非法,将曹魏的朝廷视为伪朝廷。
而孙权尴尬了。
孙权当然也想当皇帝。但是当时蜀汉仇视孙权,如果孙权这时候称帝,很可能引发群殴。所以孙权只好稳住曹魏。于是孙权派人出使曹魏,表示向曹魏称臣。而曹丕也宣布册封孙权为吴王。
于是,大魏的吴王孙权诞生了。孙权成为了曹丕旗下的诸侯。不过,之后曹丕和孙权也爆发了边境冲突——比如著名的曹丕伐吴战争。而这场战争之后,孙权依旧自居吴王,但是不再向曹魏称臣了。
只不过,谁家的吴王?这定位无疑让孙权尴尬。孙权表示自己臣服的是汉献帝的汉朝,不承认曹丕,但也不承认刘备父子。
曹丕在位几年的光景就没了。之后曹睿继承了皇位。
曹睿继位的情况,让蜀汉的当家人诸葛亮以及吴王孙权都感到有机可乘。于是诸葛亮趁机北伐,而孙权也趁机入侵魏国。
于是魏廷派遣大将曹休带领魏兵抵御。在和吴兵交战过程中,吴将通过一系列阴谋设计,让曹休误判了形势。所以曹休认为吴国民心不稳,吴兵不堪一击,于是魏兵轻敌冒进,最终在石亭一带,陷入了吴兵的包围圈。
吴兵的突然出现让魏兵的心理防线随之崩溃。于是魏兵阵脚大乱。曹休只好带着溃败狼狈逃回魏国境内。而这一路,吴兵趁机追杀,魏兵损失不小。
3、后续影响
石亭之战之后,吴国的士气得到提振,并且随着蜀汉-吴国同盟继续夯实,孙权认为,吴国应该进行革新一番了。
当然,诸葛亮得知魏兵精锐在石亭战场折损不少的消息以后,于是开始新一轮北伐。这一轮北伐很大程度上拖住了魏兵精锐。
所以石亭之战之后不久,孙权宣布称帝。三国历史也在这一年,进入了三帝并存的阶段。
所以石亭之战的意义很大。
发布于:辽宁省和兴网-股票配资排排-首选配资炒股网-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